视频App不应该变为广告监管盲区

2020-11-17 11:33   来源: 互联网

几个月前,一则低俗广告陷入了整个网络的纠结之中。甚至有律师表示,该广告涉嫌违反《广告法》,不仅对虚假利益的优惠和数额进行投诉,而且歧视特定职业,以低俗、扭曲的婚姻观念作为广告内容。




令人担忧的是,这则广告并非个例,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各种视频应用的迅速兴起,大量持续 15 秒左右的广告以病毒形式迅速传播。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些短视频广告采用了迷你剧的形式。情节非常简单粗暴,扭曲了不良风气,甚至起到了政策的边缘作用。其中,各类网络教育平台的广告是重灾区。




比如,《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以受惠人即机构受训人员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不得弥补培训服务的效果。但在很多短视频广告中,也有孩子对镜头说,比如“我又考了一个好成绩”或者“如果我在三位数以内乘以,我可以在几秒钟内给出答案”等。




比如,教育部几年前就禁止网上和线下教育机构进行课余教学和早教。然而,很多不停地刷屏的广告中,仍然充斥着“你的孩子已经 8 岁了,仍然是垂直的”、“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掌握拼音的规则和方法”、“我不允许 6 岁的孩子用扳手数数”等口号。




许多广告通过制造相反的情绪来吸引注意力。在这些广告中,学生鼓励同学反对老师,因为老师没有采用 XX 在线教育平台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因为家长没有报名参加 XX 网络教育课程而发脾气,或者因为受到家长的批评,他们暗暗发誓:“等等,我将报名参加 XX 在线辅导课程,进入大学,离你很远!”




有些广告通过使用甚至强化对某些人群的负面刻板印象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比如家长都是这样——孩子考不好:“别人的孩子为什么能考,你考不好?”孩子们的作业又快又好:“你抄答案了吗?”再婚家庭是这样的:妻子给孩子报了 XX 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后,把丈夫买的教材扔掉了,丈夫误会:“不是你自己的!”婆媳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婆婆还是照旧辅导孩子的作业,媳妇很生气:“妈妈,你是在帮他还是在伤害他?”


image.png


在很多网友看来,破坏这些短视频广告情节,甚至一些狗血家族剧都“甘愿低头”。近年来,我国对广告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许多低俗广告和问题广告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中已经很难出现,但它们并没有消失。相反,他们转向视频平台,频频“打雷”,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




尤其是目前,由于教育引发的心理焦虑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不少手机用户还是尚未形成三观的年轻人,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遏制广告低俗,防止视频 app 成为监管盲点,尤其是强化发布平台的审计责任而不是事后处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每日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